天意文学网 > 绿筱媚青涟 > 12.第12章:成长的孤独

12.第12章:成长的孤独


  腊月二十六是苏筱家煮肉出油的日子。家里要把过年吃的猪肉全都煮了,把鸡鸭鱼都剁成块,然后炸成各种肉丸子。苏筱看在家帮不上什么忙,中午吃过饭就告诉妈妈自己下午要去一趟新郑。

  苏筱要走路去乡政府那边乘坐2路汽车去新郑。走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苏筱想起了曾经走在这条路上听了无数遍的最喜欢的那一首歌《壮志在我胸》:“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早就习惯一个人,少人关心少人问,就算无人为我付青春,至上我还保留一份真。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莫笑我是多情种,莫以成败论英雄。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嘿呦嘿嘿嘿呦嘿,管哪山高水又深,嘿呦嘿嘿嘿呦嘿,也不能阻挡我奔前程,嘿呦嘿嘿嘿呦嘿,茫茫未知的旅程,我要认真面对我的人生。”歌词和曲调都是那样的熟悉和记忆深刻。

  苏筱记得这首歌是原来一个电视剧《江湖再见》的主题曲,是由成龙演唱的。《江湖再见》这部电视剧是苏筱读初一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回家追看的电视剧,是刘松仁领衔主演的一部台湾爱情剧。刘松仁扮演的阿龙原本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本打算考台大医科当一个医生,可当时因为一个误会和朋友打架,把人打伤而入狱,之后被家人朋友离弃。阿龙出狱后便误入歧途而加入帮会走上江湖黑道,并几经入狱出狱。当时自己曾经的爱人也因为误会而与阿龙分手,后来未婚怀孕生了私生子,因为恨阿龙而不能接受现实,把儿子留给家人抚养离开台湾一个人去法国生活。20年后误会解开,阿龙与自己的儿子相遇相认,最后才决定脱离黑道,远离江湖。整个剧情都是在诉说一个遗憾,因为一个误会而误入歧途走上了不归路的故事,虽然最后阿龙远离了江湖,可20年的青春已经无法追回。苏筱当年正是一边看着这个电视剧,一边担心着李征和高野厮混打架。她当时就好怕李征变成打架的小混混儿而误入歧途,所以才每天那么焦虑忧愁,却束手无策。后来听到李征转学的消息也算是苏筱内心的一个很大安慰。而这首成龙演唱的《壮志在我胸》,陪苏筱熬过高中最寂寞最辛苦的三年,每当自己觉得撑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心里默唱这首歌为自己打气。

  在车站台等了一会儿便来了一辆2路公交车,苏筱坐上了2路汽车,发现车费已经由当年原来的2块变成现在的3块了。当身边所有的物价都翻倍飙升的时候,这可能是近20年来物价最稳定的了。苏筱一路上都在看着窗外,发现这近20年来家乡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街道两边除了各类饭馆,其他店铺有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卖手机充话费的、教青少年学跆拳道的、洗车修车的、美容美发的、婚纱摄影的、卖银楼金饰的、卖服装鞋子的、卖五金水暖的,还有快递等服务的。

  乡政府不远处有一个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是2001年的时候新建的一个高中。虽然现在学校放假,可学校大门电子屏上还一直在滚动播出去年该校多少考上了北大清华及重点本科上线人数。现在围绕着这个北大附中建立了很多商业设施,北大附中对面便是全乡最大的超市:喜临门。苏筱曾陪父母去过,父母说这里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苏筱想那这里的生意比大城市里的超市肯定强多了。河南是一个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很多人基本上初中毕业就下学了。就拿新郑来说,全市70多万人,而苏筱当年读高中之前,只有两所高中,新郑一中是全市最好的高中,一中会先优先录取所有成绩好的学生,之后没有被一中录取的学生才会去二中读书。当时的二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因为二中的老师狠抓教学质量,对学生要求极为严苛,二中的升学率才得以提高。更因为97年二中出了一个考上北大的女生而轰动全市,教委也因为97年这件事便重新投资新建了一个三中,而苏筱这届98级入学的学生就是当年三中的第一届学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教委决定三个高中平均随机分配学生资源,不再由一中优先录取抢占资源。苏筱当时被分配到的便是以教学严苛著称的二中。

  苏筱在新华路的日月同辉雕塑那里下了车,然后沿着南街向二中学校那里走去。苏筱快走到二中的时候,发现周边都已经拆掉了,空荡荡的。二中校门左边原来有个步行街,每天都聚集了各种小贩,苏筱每个周末也会出来买够一个星期吃的鸡蛋,苏筱还记得当时鸡蛋是一斤一块九。现在这个步行街也摊去人空了。幸好,学校没拆还在。

  苏筱知道她们村一个比她稍大的苏瑞红现在这个学校教书,昨天晚上苏瑞红的妈妈还到苏筱家找苏筱妈妈聊天,苏筱专门和苏瑞红的妈妈确认了一下,还说今天要来学校看看,怕门卫不让进。瑞红妈妈还专门把苏瑞红的电话给了苏筱,说如果进不去就让苏筱打电话给苏瑞红,让她出来接一下。

  苏筱走到校门口,门卫果然把苏筱拦了下来,让苏筱给她要找的人打电话,苏筱无奈之下只好拨通了瑞红的电话,和瑞红说明情况后,便把电话给了门卫大爷。门卫大爷接过电话寒暄了两句,就把电话还给了苏筱,把校门打开了。教师家属楼就在门口左边,门卫的对面。苏筱进了校门,没有右转去教师家属后,而是沿着主干道向教学楼方向走去。这时,门卫大爷又喊住苏筱,告诉苏筱家属楼在这边,苏筱走错了。苏筱大声笑着对门卫大爷说:“大爷,您放心,我知道路,待会苏老师就下来了,我们约去她办公室聊天,我现在去她办公室等她。”门卫大爷看苏筱这样说也只好作罢。

  主干道的左边是个操场,右边是食堂,前面便是教学楼。操场没有很大改变,而食堂多了很多桌子,苏筱记得当年食堂里可没有这些桌椅,大家都是打完饭蹲在地上吃的。第一排教学楼是综合实验楼,苏筱记得在这里上过电脑课,做过实验,高三的时候还在这栋楼里上过单科加强班的补习课。苏筱的高三是在第二排教学楼里度过的,苏筱记得她当时读三年级二班。第二排教学楼的左边是宿舍楼的小院,苏筱远远看到宿舍那边小院的门依然锁着。再向后走,是一栋比较小的三层小楼,苏筱记得高一和高二都是在这栋楼里度过的。这个小楼上面竖着四个大字:追求卓越。苏筱第一次看到这四个大字的时候,内心被这四个大字震撼了一下,觉得这四个字真是特别好。突然想到了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左超群,当时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批评左超群的时候曾经提到他的名字,说他父母给他起超群这个名字,是对他寄予了厚望,是希望他可以做表率当楷模,超越一群人的,而不是让他不求上进整天捣乱的。苏筱顺着楼梯走上了二楼,来到了她当时就读的高一三班教室。楼道很暗,光线被两边的教室挡着,几乎看不清路,教室门锁着,苏筱透过教室门上的玻璃向教室里望去,教室里寂静昏暗,似乎空气里还残留着当年的压抑。

  在苏筱的回忆里,苏筱在高中的日子过得相当苦涩,这三年青春的色调基本上都是灰色的,像初二李征转学后一样的水泥灰,密结而不透风。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习压力,让苏筱几乎无力喘息,最关键的是她完全失去了李征的消息。起初,苏筱想着李征应该还在乡里的初中读初三,而苏筱在市里的高中读高一,两周才回去一次,没有他的消息也是正常的。可高二高三还是没有李征的消息,苏筱想着他也许没有读二中,有可能读了一中或是三中。很多苏筱初中的同学,因为没有读二中,大家不在一个高中,联系也基本上断了,苏筱也没有他们的消息。苏筱总是找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好让自己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

  当时读书的时候,苏筱有时候觉得生活每天都是盐水煮土豆,生活的滋味只剩下海水一样的苦涩,可想到李征便会觉得生活除了苦涩也有蜜糖;苏筱有时候觉得生活每天都是各种烦人的公式和做不完的题目,日子沉寂得像一滩死水让人灰心和丧气,可想到李征,便觉得日子还有一丝旭日东升的希望和朝气;苏筱有时候觉得前途茫茫看不到边际,像地狱一般让人觉得黑暗和冰冷,可想到李征,便有一束光把自己的内心照亮和温暖。

  记忆中,高一的时候苏筱读过两本书,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据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身体已经非常差了,几乎是靠着不停地抽烟才坚持忍着身体的疼痛,呕血完成了这部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陕北城乡社会生活变化的巨作。苏筱当时是每天宿舍熄灯后,躲在宿舍楼道里看的这本书。河南新郑的深冬半夜是非常冷的,苏筱一边读着书一边抖着身体来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保持点温度。这点身体的苦楚与书中几个主人公所遭受的人生苦难与挫折相比,苏筱觉得这是不足与外人道的。文字中透出的几个主人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与命运所做的的抗争点燃着苏筱内心的火苗,让苏筱抵御着寒冬的宿舍楼道的刺骨阴冷。书中有一些情节文字,苏筱仿佛历历在目,其中一段是描写主人公孙少安的困苦是这样写的:

  “孙少安穿一件破烂的粗布小褂,外衣搭在肩头,吸着自卷的旱烟卷,独个儿在公路上往回走。他有时低倾着头;有时又把头扬起来,猛地站住,茫然地望着迷乱的星空和模糊的山峦。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他从孩子的时候就成了大人。他才二十三岁,但他感觉到他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没吃过几顿好饭,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度过一天快活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几天轻松日子?人啊!有时候都比不上飞禽走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在地上走……”

  那段时间苏筱周末放假回家路过村口,总是看到一群老老少少的男人挤在墙角下晒太阳,每个人的脸上都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阳光刺眼,眯着的眼睛睁不开,那是岁月的沧桑。他们听到苏筱路过的动静,看到苏筱背着书包放假回来,有些邻近的人便会向苏筱打招呼,苏筱也点头示意,他们便眯起眼睛时不时地继续之前的玩笑或者话题。而苏筱每逢此刻内心是极其痛苦的,照射在他们的脸上温暖着他们的身体的冬日暖阳刺眼的光,仿佛灼烫着苏筱的心,让其备受煎熬。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让他们世代看天吃饭困守着土地,他们每一个人都像《平凡的世界》书中的孙少安一样曾经甚至现在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贫穷生活重压下的痛苦、烦恼与迷茫,甚至已经被生活的重负困顿得失去了追求拼搏的勇气,只能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挤在墙角取暖换取一丝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但只要能看到一点希望,他们眯着的眼睛似乎便会瞬间睁开。

  他们也曾经为了摆脱贫穷奋力拼搏过。村里前些年专门请一些技术专家来下乡来给他们讲解种桑养蚕,家家户户开始把家里的田地种上桑树,在桑树间隔上再种一些花生或者香瓜。等到春深夏初桑树桑叶开始茂盛,他们便把家里阴凉的空间归置出来,用米筛或是临时用洗净的化肥口袋和木条做成的方框来养蚕,看着春蚕从一粒粒小米粒大的黑点长成几厘米长的圆嘟嘟的白蚕,人们的眼睛也是这样眯着的,嘴角里还带着笑,仿佛闭眼就能看到了幸福的模样。

  苏筱那时候放学就会去桑树地里边摘桑葚吃边帮忙摘桑叶回来凉开,然后根据下乡技术员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去为那些能给大家带来希望的蚕补充食物,让他们吃得健康,长得白胖,好在不久的将来结一个白白胖胖的茧,为大家换取经济上的微薄安慰。到了一定的生长时节,家家户户还按技术员的要求在养蚕的房间挂上上百瓦的白炽灯来给蚕来创造适合温度的生长环境。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桑蚕和丝绸之所以能在江南流行盛行而不是其他北方的地方,不是因为江南的人比北方那些地方的人更勤劳更能吃苦,而是那些地方的土质和气候就不适合养殖某些东西。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时除了部分蚕茧的质量上乘外,大部分蚕茧都以偏黄偏轻为由被征收蚕茧的人以极低的价格进行了收购。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梦想在还没踏踏实实地在家家户户实施两年就夭折了。

  后来市里引进外商投资,他们也尝试过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比如日本的大白萝卜、紫苏叶、甚至烟叶。经过几番挣扎尝试,那片庄稼地最终仍然回归到了最初的寂静模样,小麦和花生才是这片土地赖以生存和滋养的作物。而这些作物却只能让人们微济生活,很难发家致富。

  苏筱他们这年轻的一辈此刻的生活也是与这片土地做着“最不情愿”的抗争和尝试,不愿被这片土地困苦一辈子,他们的方法不是改变这片土地,而是彻底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下学早的,初中毕业就开始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学习稍微好点的,就像苏筱一样进入高中,以更苦的三年高中生活换取鲤鱼跃龙门之后的逃离。灼烫苏筱内心的情愫也许就是这个。苏筱趁着冬日暖阳,经常在周末回家的第二天周日拿着竹席裹着薄被,骑着自行车跑到东坡的麦地里。把车子往地头的沟里一扔,把席子铺在麦地里,薄被在席子上平铺垫好,然后躺在麦地里,用书把自己的脸一盖,让冬日阳光曝晒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吸收天地灵气的精华。

  苏筱这时往往会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对苦难劳动的眷恋。孙少平出身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变成了一个煤矿工人。他惟恐他自己会被农村的那种传统的意识淹没,而决定离开家乡到社会上去独自奋斗。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他都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由于劳动而受到尊重也树立了他的信心。尽管他一直致力于改变自己内心中作为一个农民的意识渴望超脱现实,但是总难以摆脱行为、思考都受到作为农民的身份限制,生活行事中也总受到身为农民的意识所影响,并自称是“以现实出发的哲学”。

  作为一个被农民父亲含辛茹苦用汗水浇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他对劳动者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劳动本身的尊重,同时也包含了孙少平对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劳动者的爱与尊重。他对体力劳动的无端渴望正是他对父亲的尊重与爱,对劳动热爱的体现。这种尊重与爱甚至植根于他的骨髓,以至于他必须投身到体力劳动中来让这种爱得到依靠。他在体力劳动中感受着父亲一样劳动者经历着的艰辛与坚韧品质,并因为分享了他们的艰辛而感到精神上的快乐。孙少平身上那种欲挣脱而内心却深深眷恋的苦难情怀都是源于他的农民情结。

  苏筱躺在那里也经常会想起妈妈讲过的外公姥爷的故事。外公姥爷年轻的时候打过鬼子,之后也在开封的工厂里当过工人,妈妈小时候家里穷,经常不够吃,外婆姥姥就带着他们兄妹四个去开封寻外公姥爷,改善一下生活。妈妈回忆说那时候寻到外公后吃胡萝卜可以吃到饱,觉得生活非常幸福美好。后来外公姥爷一听说农村家里要分土地,便放弃了城里的工人身份,拒绝了工厂领导的挽留,回到了农村心甘情愿地做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外公从内心深处对土地是有一种眷恋的乡土情结的。苏筱有时就在想植根于她内心的这种乡土情结是否就是外公血液在自己身体内的继承和流淌。

  高一的时候苏筱看过的另一本书是俄国作家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书厚得像砖头一样,但书名和作者苏筱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作者叫什么斯基。小说开头写一群商人拉着一车货物经过一个沙漠,日子每天都过得炎热和枯燥。文中有大段大段的炎热干燥的沙漠风景描写、烦躁无聊的人物心理描写,每一行文字入目都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仿佛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经历着每天的烦躁无聊与酷暑炎热。

  当时苏筱读书的时间是刚过完春节,冬天还没迈开走向春天的脚步,苏筱读书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寒冷和枯燥,但当时的心境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觉得满眼寂寥,看不到希望。所以苏筱读不下去,没有读完就放弃了。

  人成长后内心就会变得坚强,才有勇气去面对一些不敢触碰的苦涩,而当时的苏筱还没有变得足够坚强,内心是极其敏感脆弱的。苏筱没有见过真正的沙漠,可小时候有次跟着父亲去亲戚家走亲戚,就在亲戚家不远处曾目睹过满眼望不到边际的黄沙。大风吹过时,卷着黄沙打得人脸生疼,睁不开眼睛。苏筱当时就想起来那首豪迈的《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苏筱知道那些黄沙谈不上什么沙漠,只是新郑有些地方的土质贫瘠,沙化比较严重,所以才会呈现寸草不生的整片黄沙地。再贫瘠的大地都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哺育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子孙。

  新郑虽然是沙土土质,但是有“上有摇钱树,下有聚宝盆”一说。其中,“摇钱树”指的是枣树,“聚宝盆”指的则是花生。小时候村里面嫁娶准备的棉被里都要塞一点花生和红枣,取义“枣生贵子”。

  苏筱想起了一次周末放假回家,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妈妈把饭做好并给苏筱和爸爸盛好饭,让苏筱和爸爸先吃,而自己却跑到院子里洗起了衣服。苏筱见了很纳闷,便问妈妈:“妈妈,该吃饭了你怎么又洗起了衣服?”

  “你们先吃,吃完了有剩的,我再随便吃点就行。”妈妈头没抬,手也没停,继续着洗衣盆里的活计。苏筱内心瞬间酸楚起来,这才意识到可能今晚的饭菜不够,妈妈怕不够吃,所以让苏筱和爸爸先吃。苏筱知道妈妈肯定还默默为这个家牺牲了很多其他的东西,而在这以前苏筱从来没有留意甚至体谅过。

  苏筱妈妈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主妇,而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每位普通的妈妈用其所独有的爱滋养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儿女们,才让他们的精神并不贫瘠,无论将来走到世界哪里,走了多远,内心都充满着爱,思念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上帝不能进入到每一个家庭,所以让人类有了母亲。


  (https://www.tywx.com/ty88820/280184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ty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