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神话演绎 > 三十七道品 三法印 四法印

三十七道品 三法印 四法印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ika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

  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

  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

  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

  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

  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

  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

  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以正当方式生活。(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三法印】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小乘的教义,是以四阿含经为依据,说的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而无常无我的道理,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世界一切诸法的总则。无常就是生灭相续的道理,他不但包括一刹那一刹那生灭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续的道理。佛教说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而且是时时刻刻在那里新陈代谢,刹那刹那的在那里变化迁移,这就叫做无常。什么是无我呢?无我也就是对于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诸法之中,没有一个我,能够主宰一切的道理。也找不到一个我可得,这就叫做诸法本无我。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明四相皆空,无我可得。众生因有妄想执著的心,于诸法无常,执为真常,于诸法无我,妄执有我,因此就产生了我见、我痴、我慢、我爱、颠倒梦想的四种妄心,所以造业受报,依因感果,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之中。我们要解脱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轮回,那就要用无常无我的观点,发心修道,断苦恼因,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到了功行圆满,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偏真涅盘境界。断见思烦恼惑,了分段生死苦,这是小乘圣人三法印的道理。

  在这里我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舍全身而求半偈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有一世做一个独觉,在深山穷谷之中,修学苦行。在静坐用功的时候,忽然间听到远方传来说话声音。仔细的一听,原来是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位独觉,听了以后,仔细想了一想,这二句话的道理,对于修行的人来说,真是非常重要。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生灭之法,就像空中之华、梦中之境、幻化无常、生灭变易。他听到这稀有难得的法语,心中感到非常欢喜,但是认为单是这二句话,其中道理只有一半,下面还有二句。就去寻找这位说话的人,可是找了好久找不到,后来就在深山大树林中,看见一个暴牙赤目的鬼王,在那里找东西吃。这位独觉就问他:‘鬼王,你刚才有没有看见什么人在这里讲话?’鬼王说:刚才念两句偈子的就是我。独觉说:我认为你念的这二句道理不完整,只有一半,一定还有一半,能不能请你把下面二句再念给我听听?鬼王说:你想再听后面二句,哈哈!没有那么容易,你知道佛法是难闻的。你想再听后面二句,那么你就应该发供养心,我才说给你听。独觉为了迫切要求再听下面二句的真理,就对鬼王说:‘深山之中,偏僻无人,我在这里勤修苦行,吃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你且暂等一下,我到山中去采些水果,来供养你吧!’鬼王说:我不吃水果,我要吃活血的动物。独觉说:嗳!这太为难我了,活血的动物,我不能找给你吃。如果将活血东西来供养你,我要犯了杀戒,这实在办不到。鬼王说:你办不到,还有二句最最主要的妙法,我也不说了。这位元独觉正在为难情况之下,想了一想,这应怎么办呢?为了求法心切,只好不惜身命。于是对鬼王说:好吧!你要吃活血东西,你现在就说给我听,等我听了以后,把我的身体来供养你吃,既新鲜又活血,你可满意了吧?请你快说。鬼王又说:我不相信,你会把自己的身体给我吃,哪有这么好的人!等我将下面二句佛法说了以后,你逃走了,我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独觉说我是修道的人,言重如山,从来不打妄语,你说给我听,我一定供养你。鬼王就把后面二句法语说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位独觉听了以后,当即开了大悟,深明这首偈子的根本道理。是说修行的人,能够觉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的,就可以用功修行,把生灭的妄想执著灭掉,即是生灭灭已,当下就证得不生不灭的寂灭涅盘的安乐境界。因此感到法喜充满,得未曾有的殊胜法益。于是就请鬼王坐下,自己跪在地上,把头伸了出来,请鬼王吃吧!顷刻之间,鬼王摇身一变,出现一个天人相,合掌恭敬地对独觉说:‘善哉,善哉。道人,你是善行菩萨之道,是真精迸,是名真法供养’。这几句赞叹的话,讲了以后,这位天人已不见了。但是他所说这几句话,就是过去诸佛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静为乐’的偈子,其中的奥理,就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也正是三法印的道理。

  什么叫做涅盘寂静呢?涅盘意译为圆寂,是真无不圆,妄无不寂的意思;又译为灭度,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二种惑障,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种的苦果。涅盘即是佛教修行的人所证到的道果,共有四种不同,第一自性清静涅盘,人人具足,个个不无的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自性,在佛、菩萨、辟支佛、罗汉的四种圣人方面,也不会增加一点,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六道中,也不会减少一点。平等平等,没有一点差别和不同的地方,这叫做自性的清静涅盘。第二是有余依涅盘,我们修行,用智慧的火焰,来烧掉烦恼之薪。虽然已经断了见思烦恼的子缚,但是那色身的果缚,仍然存在。因为还有这个身体的躯壳存在,作分段生死的依靠,这就是有余依涅盘。第三是无余依涅盘。我们修行,用智慧的利剑斩断烦恼的毒蛇,把见思二种烦恼斩尽。无因不会感果,这个余依果缚的身体,当然也是要消灭掉。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众苦的根本,身体没有了还有谁来受苦?二乘圣人能够灰身泯智,灭色归空。这是罗汉、辟支佛二乘圣人所证的涅盘,叫做无余依涅盘。第四是无住处涅盘。我们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方面运用智慧,来断尘沙烦恼,可是又不住于不生不灭的涅盘,另一方面运用慈悲来普度众生,菩萨虽然经过在三界六道中教化众生,可是又不住于生死。这真是:‘任运随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这是菩萨所证的涅盘,称为无住处涅盘。小乘三法印中涅盘寂静的道理,就是指第二有余依涅盘与第三无余依涅盘。

  【内容详述】

  =================

  三法印:(成就者亲证,初修者信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四法印:(成就者亲证,初修者信仰)

  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

  一切暂时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缘构成的,合成的,

  执着于建立在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对五阴的执着)

  超越一切,舍离一切,无执着于一切,包括涅磐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

  =================

  三明:(成就者亲证,初修者信仰)

  知道宿世生活

  知道因果轮回

  知道苦集灭道

  =================

  三明中各明的关系:

  知道宿世生活

  通过深刻的去品味,去理解

  知道因果轮回

  通过深刻的去品味,去理解,

  知道因果轮回实是苦,

  知道因果轮回的起因(八邪道所产生的贪,嗔,痴),

  知道因果轮回的灭除可能,

  知道因果轮回灭除的方法(八正道,与集谛相对)。

  ==================

  什么是无明?(与三明,三法印,四法印对应):

  佛陀说:“一切痛苦都产生于无明,人由于无知而产生了偏见与固执,苦也就由此产生了。”

  什么是无明呢?佛陀在杂阿含里对无明有详尽的描述!

  佛陀说:“什么是无明呢?

  不知过去、未来,

  不知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不知内、外,

  不知内与外的关联;

  不知行为、后果,

  不知行为与后果的关连;

  不知佛、法、僧,

  不知终止苦的方法;

  不知苦、集、灭、道,

  不知止息痛苦的实践;

  不知因和因所引起的后续一切……

  不知善、恶、有罪、无罪、习常或不平常;

  不知好、坏、污、净的分别缘起

  全都不知。

  对于六种感官所引发的后果没有如实知。

  对于每一个发生缘起而引起的自我、痛苦、

  渴望、爱yu的原因

  不知、不见、或只知其一

  不能全部洞然明白,

  这些痴暗、无明、大冥,

  就叫做无明。”

  【四法印】

  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

  四法印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

  即:

  一切行无常印

  一切行苦印

  一切法无我印

  涅盘寂灭印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以四法印次第称为四法本末,即:

  一切诸行无常,称为初法本末。

  一切诸行苦,称为第二法本末。

  一切诸行无我,称为第三法本末。

  涅盘永寂,称为第四法本末。

  四法印: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一切暂时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缘构成的,合成的,执着于建立在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对五阴的执着)超越一切,舍离一切,无执着于一切,包括涅磐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

  此外,於四法印再加一切法空印,则称五法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菩萨地持经》卷八、《法华经玄义》卷八上)

  参阅三法印。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盘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兹分释如次︰

  (1)诸行无常(sabbesan%kha^ra^anicca^,ani-tya^sarvasam%ska^ra^h!)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关于这点,今天的自然科学也如此说。连昔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物质最低单位──原子,今天也不是不变的,它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电子、中子等等结合而成的运动体。物质可说是微粒子,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经常变化的能。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而且这些原子复合而成的诸种物质,大至宇宙的天体为止,都有物理的、化学的好几重变化,而不止息。此更加证明了佛教的诸行无常说是真理。

  (2)诸法无我(sabbedhamma^anatta^,ana^t-manah!sarvadharma^h!)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无我是‘没有我’、‘非我’。所谓‘我’,在这里被当作是永远不会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佛教以为此种实体或本体是在经验认识以外的,其存在与否无法确知,被认为是无记,因而禁止探讨这类问题。在此一意义下,佛教不说那种无实体的‘我’。但在我们的世界里,则可以说一切法‘非我’。因此,诸法无我即一切事物非我。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s/u^nya)与‘空性’(s/u^nyata^),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中国的禅宗亦用‘无’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在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nih!s-vabha^va),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亦可说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他人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他人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地展开的。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apra^pti),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ana^varan!a),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此即指无所得无执着地进展完成的状态。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无碍自在的无我与空。佛教的理想,在于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碍自在。说佛游戏三界,也就是指这种境界。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大我。

  以上是对无我与空的考察,但理论上,无我是正确、如实地看社会与人生,这可说是‘缘起’与‘诸法实相’的同义语。实践的无我,是指达到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活动。理论上的无我与空,是实践无我与空的基础。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体验实践的无我与空。《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论上、实践上的空与无我。

  (3)涅盘寂静(santam%nibba^nam%,s/a^ntamnirva^n!am)涅盘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盘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盘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盘。’所谓涅盘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西洋学者之间,对于涅盘的含意,长期以来,有种种争论。譬如涅盘可说成‘灭’,也可指佛陀肉体的死灭。说佛死为入灭,谈入灭的经典为《涅盘经》,而关于入灭的涅盘像、涅盘图、涅盘会,这些涅盘语都与佛的逝世有关。但这‘灭’是般涅盘(parinirva^n!a,pa-rinibba^na,圆寂)的略称,也就是指完全的涅盘,即‘无余涅盘’。

  到了部派佛教,将涅盘分为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两种。有余涅盘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完全涅盘。另一方面,无余涅盘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亦即完全的涅盘,如佛的入灭。般涅盘是完全涅盘。而有余、无余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响,也加入了存在论的见解,这是佛教本来所没有的。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盘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盘与无住处涅盘,成为四种涅盘。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盘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盘。无住处涅盘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盘’,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盘,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盘。佛的涅盘状态一定也是如此。(取材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附︰印顺《佛法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摘录)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渐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依这类的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三印中的涅盘寂静,即是解脱,也即是空。佛曾这样说︰‘诸行空,常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法性自尔。’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无常的、无我,所以能实现涅盘。这从缘起的空义而开显,所以经中常说‘空相应缘起’。缘起本是开显空义的,观察缘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归于空寂,这是佛陀宣说缘起的方法与目的。

  佛说三法印,是从有情自身说,有情是无常、无我、空寂的。印度传统的、新起的宗教,每以为生死五蕴身中,或离五蕴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为有情是缘起的有情,依缘起说,不能不是无常、无我的。无常即是变化不居,换言之,即是生而必灭的。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婆罗门所说的常我,是妙乐的。佛反对他,一切无不在变化无常过程中,那还有什么究竟圆满妙乐可说?所以说无常故苦。佛说苦就是无我,这因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为我。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盘。佛陀依有情而说此三法印,如论到对有情存在的世间,这或是所依的五蕴,或是所住的器界,这一切也是无常的。世间确是无常的,但如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即有点不适合。如这枝粉笔,说它是无常,当然是对的;但说它是苦,是无我,那就欠当了。粉笔是无情的,根本不会有领受,即无所谓苦不苦。没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会执着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说无我。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依有情而说。如扩充三法印而应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说的‘无常故(无我)空’了。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从众缘生而没有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空性,经中也称为法无我。此法无我的我,与有情执我的我略略不同。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个我的定义是同的;但有情所执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这即不同。从实在、常在、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无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盘。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三法印,遍通一切,为有情与世间的真理。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盘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盘,为修行的次第过程。如经中常说︰厌、离欲、解脱,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yu;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盘解脱。这可见三法印的教说,是将诸法的真相与修行的历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龙树在《大智度论》里说︰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这也是合于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说的空,即是无我;无生即是涅盘的异名。

  ;


  (https://www.tywx.com/ty372526/614273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ty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