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神话演绎 > 瘟神 紫姑厕神 灶神 灶王爷

瘟神 紫姑厕神 灶神 灶王爷


  瘟神】

  瘟神又称五瘟使者。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瘟疫,古人或单称瘟、温、或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古代民智未开,医疗条件低劣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怕疾病,恐惧至极,很容易认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灵保护,当是很早就出现的行为。古人家家都有在门头挂“艾草”的习俗,这样瘟神就不会进来了。

  道教的瘟神】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传说始于隋唐。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隋文帝开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现在空中,距离地面约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种颜色的长袍,手中各执一物。其中一人手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手锤子,一人手执火壶。隋文帝急问太史公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张居仁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瘟中瘟史文业。现天阵灾疾,无法逃避。这一年果然出现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于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们,并于六月二十七日下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为感威将军。并规定五月初五为祭祀五瘟的节日。唐朝承袭隋朝祀奉五瘟神。后来道教匡阜真人游历到此,于五瘟祠将五瘟收为部将,自此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

  瘟神之赵公明】

  赵公明为道教中的神明,是虚构的人物。道教称其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觉昏梵所化生。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终南山人氏。自秦时避世山中,虔诚修道。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入鹤鸣山精修时,收之为徒,并使其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分丹使赵公明食之,遂能变化无穷,形似天师。张天师命其守玄坛,所谓玄坛,即道教之斋坛。赵公明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又称其为赵玄坛。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到了《列仙全传》中,更由“瘟神”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和其他七鬼帅率领鬼兵,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方被册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他在《封神演义》中成为财神,是源于元明朝之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绘赵公明形象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虎。这正是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图像。书中又称其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元猛将,六毒大神,还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等。又称他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镶灾‘,功莫大焉。据此,道教又将其与灵官马元帅、关羽、温琼合为四大天将。

  关于赐财功能,《搜神大全》说他:‘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自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备受欢迎。至近代,又有人附会赵公明为回人,不食猪肉,‘每祀以烧酒牛肉,俗谓斋玄坛《铸鼎余闻》卷四。本属虚构,他的回回族籍,更属无稽之谈。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福辏之效果。

  文献记载】

  最早的疫鬼始见于纬书,为三人。《礼稽命征》云:“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为小鬼。”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引《礼纬》亦记此三疫鬼,称为高阳之子。《龙鱼河图》又有“五湿鬼”之名,曰:“岁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头发,少合麻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伤寒,辟五温鬼。”此后,若干著作即按比“三”、“五”之数,相继写出三鬼、五瘟故事。首先是干宝《搜神记》卷五之“三鬼”。略云:“散骑侍郎王佑,疾困,与母辞诀。既而闻有通宾者,曰:‘某郡某里某人’。尝为别驾,佑亦雅闻其姓字。有顷,奄然来至。曰:“……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佑知其鬼神。……初有妖书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莫知所在。佑病差,见此书,与所道赵公明合。”这里出现的是三个散播疾病取人魂魄之鬼王,三鬼中,有一个隐名,有姓名者为赵公明、钟士季二人。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协昌期》载建吉冢埋圆石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侯甲乙,年如(若)干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乡,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这里出现的是主管地下冢中的五方神,五神中,有姓名者,只赵公明一人,其余四人皆隐名。大约成书于两晋南北朝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云:“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任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这里出现的是七个主瘟疫病的瘟神,后来的五瘟神之名已全具,只钟仕贵作钟仕季,且多出李公仲、少都符二人。

  其后《正一瘟司辟毒神灯仪》中有云:志心归命:东方行瘟张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赵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钟使者。这里已明确称五瘟神为五瘟使者,其张姓、赵姓等又大体与后世五瘟相符,只是此处是按五方而不是按四季加总管中央为名,且南瘟姓田不姓刘,钟、史二人又易位,是与后世不同者。此书未著撰人,为道教正一部经年代不晚于隋唐。

  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卷十三《斩瘟断疫品》论述瘟神行瘟之由及制瘟之法,略云:“但今末世,时代浇薄,人心破坏,五情乱杂”,故“东方青瘟鬼刘元达,木之精,领万鬼行恶风之病南方赤瘟鬼张元伯,火之精,领万鬼行热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赵公明,金之精,领万鬼行注气之病,北方黑瘟鬼钟士季,水之精,领万鬼行恶毒之病;中央黄瘟鬼史文业,土之精,领万鬼行恶疮痈肿”,据说,“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灭。”

  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又为五瘟神作传,其卷四“五瘟使者”称:“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于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如现之者,主国民有瘟疫之疾,此天行时病也。’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张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无法而治之。’于是其年国人病死者甚众。是时帝乃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封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封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封为感威将军。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后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为部将也。”旧时各地建庙祀瘟神,有些地区称瘟祖庙。祭祀日期各说不一。《三教搜神大全》谓隋唐时五月五日祭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七引《岁时杂记》则谓元旦祭之,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并席,祭讫,皆抑(遗)弃于墙外。”ab《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又称,九月初三为五瘟诞辰,该日为其祭祀日。

  送瘟神】

  在瘟疫发生的原因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的年代,把它的横行看作是精灵,鬼怪,瘟神等的作为。所以在当时经常采用巫术把视为病因的鬼怪和瘟神等送走来消灭瘟疫。在送走鬼怪和瘟神之际,马和船被假定为鬼怪和瘟神乘坐的工具,所以作为驱邪镇恶的巫术,在被看成是瘟神的偶人上附着人的污垢,不净和疾病等,然后使偶人坐在马和船上,把其搬运到村边境的河边或海边,让其漂走或把其烧毁(注1)。

  送瘟疫,虽然也有作为个人的祈祷行为而进行的,但瘟疫的流行关系到共同体全体的生存,所以一般来说作为村落等共同体的仪式而被举行的情况多一些。关于此类的瘟疫观与送瘟神的咒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环东海地域里存在共通点。

  本文主要例举以中国,台湾,韩国的为中心的事例,通过《送瘟船》民俗,把本学会课题的荆楚文化放在东亚的稻作文化传播圈内,试图考察荆楚文化。

  一,日本的事例

  在日本有很多事例,但在此只举基于瘟神的牛头天王信仰的典型事例2例。

  其一是横滨市金泽区富冈八幡宫的“?园船”。它是在农历6月15日举行的?园御灵会的夏天的驱除妖魔的仪式。附着有污秽,流到海里的供奉的神灵代替物是以茅草作为材料的船。

  其二是三重县神岛的yalimaxio船。在12月8日作为送神的仪式,装载了岛民的一年灾恶的船被搬运到海上被海水冲走。船是用茅草和木板编成的,在船尾竖立着写有牛头天王的红旗帜。12月8日被称为“事八日”,被认为瘟神,鬼怪等来访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人们尽量不出门,作为预防瘟神,鬼怪来访的措施,人们在门口插入或焚烧?,辣椒,蒜等臭的东西。yalimaxio船也是其中之一,在将要迎接新年的年末,把一年的灾恶装载在船上,然后消除它。

  在上述两例中提到的牛头天王是在神话中登场的与具有给人类暴恶的神的性质的susanoo相结合的神,在我国是瘟神的代表。在中国,台湾,与这susanoo相符的瘟神是王爷。

  二,台湾的例子

  所谓的王爷是在台湾尤其是南部广泛信仰的神。对王爷的信仰程度不低于妈祖。供奉王爷的庙中著名的有台南的北港南鲲?代天府,苏厝长兴宫,西港庆安宫,屏东县的东港东隆宫。虽然现在王爷作为巡守全国各地,替天行道(代天巡守)的守护神被人们信仰,但他原本是瘟神。有关王爷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由360位进士所构成,有人说由3人一组所构成,也有人说由5人一组所构成,还有人说由12人一组所构成,总之他不只一位神,是某种物的牺牲品,具有灵性。在这一点上类似于日本的牛头天王系统所崇拜的荒神。

  王爷是监督人的善恶的神,要是想让他向上天做好报告,那么就有必要举行盛大的祭祀送走王爷。那就是所谓的王醮祭祀,祭祀的最后,在被称为“王船”的船上载着各种各样的祭品,在海边将王船焚烧。送王爷出海是为了祈祷家境平安,航海平安,五谷丰登,但它存在于将瘟疫驱逐的镇恶仪式的基础上。

  如同受封与被祀之后转变为驱疫的守护神的瘟神牛头天王,王爷也具有转化为守护神的双重性。日本和中国在瘟神的双重性格与基于其双重性格的对待方法上存在相似点,在这一点上与下述的朝鲜也有相同之处。

  王船到达海滩之前,人们一边搬运王船一边巡回大街,把家家户户的恶鬼瘟神集中在船上,把这过程称为“迎船”,从各个家庭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把神灵作为来访神迎接。附着有灾厄,污秽,邪气的东西巡回共同体空间,集**同体的灾厄驱逐避灾的面与日本相同。

  现在虽然焚烧船,但它是到了清朝以后的事(照片2是清朝末年福建省的“大送船”,在照片中可以看出是焚烧船),原本是流走船。起源于中国大陆南部尤其是从浙江到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传到台湾西南沿海部后成为王爷信仰的开始。其实中国大陆很早就有在送瘟神时使用船的记载。南宋初期的《鸡肋篇》里有在湖南省(沣州)组织“社”祭祀瘟神,然后装载在船上送走的记述。另外,明代的《五杂组》里有作为闽(现今的福建省)的习俗,在纸船上装入瘟疫使其漂走的记述。

  三,中国大陆的事例

  明清以来的有关“送瘟船”的记载,主要是在江南地带,长江以北的事例好像很少。在我发现的长江以北的事例中只有山西省与河南省2例。

  到了近几年,中国各地复兴起传统祭祀活动,随着有关它的调查的进行,相关的报告书在增多,使用船的驱邪镇恶的禳灾民俗也在逐渐地明显化。禳灾民俗不仅仅在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也存在。而且不仅仅是汉族,居住在华中,华南的内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存在。举行送瘟神仪式的时期不固定,有1月,2月,3月,4月,5月(集中在端午节),7月15日(中元。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11月,12月等各种各样的时节。总的来说,农历1月1日,15日,三月清明,5月端午,7月七夕?中元,11月冬至,12月除夕等时节邪气容易侵入,所以在这个时期举行。疫病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在一年中有仪式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比较集中在农历五月端午节的原因可能与进入容易感染传染病的夏季有关系吧。如同《荆楚岁时记》里所记载的“五月俗称恶月,多禁”,自古以来就有在五月驱逐恶鬼的风俗。

  上述事例因为没有全面地进行调查,所以有不全面的地方,但是从事例可以看出集中在荆楚地区即长江中流的湖北、湖南一带(黄1998:112)。

  从文献可以看出,送瘟船原本起源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后来沿着河传到内陆地区。至于送船的地点,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等内陆地区是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是海应该与其地理环境有关吧。河也罢海也罢,重要的是使其顺水流走并把它驱赶到村落共同体的外部。

  四,韩国的事例

  船是使用被称为di的稻科植物,稻草,树等造的。从举行?度死者灵魂的“龙王祭”能够看得出,“流走稻草船”不仅仅具有消灾的意义,也具有祈祷渔民丰收的意义。

  在朝鲜把痘疮神叫做妈妈,胡鬼,江南国的客人,江南别星(客星)等。把送走痘疮神的仪式叫做“送妈妈”。举行这个仪式,在半岛部使用人造马,而在济州岛使用竹笼,在四角立起纸制的粘上币早的竹子,在竹笼里装上痘疮患者的头发和供品,拿到野外扔掉(赤松?秋叶1938:参考图录120)。在济州岛,还有一些地方把它装在稻草船使其顺水流走(韩国文化公报部1992:图板59)。

  看到竹笼和稻草船等的照片,能够发现它类似于横滨富冈八幡宫的“?园船”。竹笼的形状完全相同于船,在四角粘上币早相同于在“?园船”的边上立起祭神驱邪帆(只是前者是四支,后者是12支,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在船上载入供品与瘟神一起送走的习俗上两者存在共同点。

  在济州岛也存在叫做灵感、鬼?的疫病神。这个神也被作为丰鱼神,锻造神,村落神等来供奉,具有复杂且多重性格。灵感喜欢海女和美女,是附在人体上让人生病的品行不好的男神。病魔附身的时候举行的祭祀是“灵感祭”,瘟神以歌舞,饮食等被款待之后,用稻草船使其在海水里漂走(玄1985:302~305,依田1985:92~93,韩国文化公报部1992:图版44)。

  济州岛的送风神灵登船也与消灾有关。灵登妈妈是女神,据说是农历2月1日来,2月15日回本国。具有多重性格,作为来访神给农业和渔业带来恩赐的一面,一面也是凶暴的风神,要是不祭祀的话,刮起暴风给海上与田地带来灾害。与给人类暴恶的神的性质的susanoo,牛头天王相似。

  《增补耽罗志》(淡水契编,1954)里记载有2月的时候造船送神的纪实。赤松?秋叶(1938:157)里记载了在用木竹造的,挂着帆的小船上装载了鸡,大米,海草的风俗。至今还有在1米左右的稻草船上乘载供品和一只公鸡使其顺水流走的风俗。把这叫做送船,可以理解为把龙王送回龙宫的仪式。

  送走灵登神的时候,也举行全村的消灾仪式,造稻草船,在稻草船里装载全村的灾厄流放到海里(玄1985:382)。虽然没有把灵登神看成是疫病神,而把它视为带来丰收的来访神,但它作为风神也具有凶恶神的性格,在与灾厄一起装入船中让其漂走的点上,可以找到把船作为供奉的神灵代替物的日本,中国的送灾厄间的相似点。

  这个西北的季节风的灵登神有从中国江南的天子国到来的传说,“到农历2月灵登神从江南的天子国到南方国的济州岛。…所谓的“灵登祭”是迎接灵登神,祈祷那一年丰收的祭祀。灵登祭首先从迎接龙王开始。…送冬天迎接春天的风神的灵登祭是传达赋予新生命的江南春天的消息的风祭典”(金,文1993:22~23)。

  在这里应注目的是灵登神是从中国江南的天子国到来的传说。如前所述,痘疮神除了被称为妈妈,胡鬼之外,也被称为江南国的客人,江南别星(客星)。在送痘疮神的送神仪式上被唱的“路程记”中就描述有痘疮神从江南到来的过程(赤松?秋叶1938:下173,上556~。崔1980:41)。bird,isabellal.的《朝鲜纪行》(1998:518)里也说:“妈妈是从中国南部来的鬼神,在朝鲜流传只有1000年”。

  一般认为疫病是由人,物的交流从外部带来的,朝鲜人民认为痘疮神是从中国江南传来的。

  据野村伸一说,以迎接与送走天然痘神为主要目的的客人祭的巫术仪式中出来的客人是三人同伴,祖国是江南大王国。另外据野村说,在韩国南部珍岛举行亡灵祭的时候被唱的巫歌里也有客人是从江南乘船到了朝鲜的。从歌词里的“送走能够把家中的不安,焦虑,12不净带走的客人”看出,要是把客人神热情款待送走的话,不仅仅是天然痘,还能把所有的灾难送出去,而且能够带来财富和幸福。济州岛的灵感,鬼?具有既是疫病神,又是财富,幸福,丰鱼的守护神的双重性格,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台湾的王爷,日本的疫神是没有两样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朝鲜半岛的送稻草船似乎与中国江南地区有关联。可是,这仅仅是传说吗?

  其实充分存在从江南传播到朝鲜半岛的可能性。其途径很有可能与稻作文化的传播途径相重复。如果是那样的话,在日本存在的使用以稻草,茅草,芦苇等稻科植物为材料的船送灾厄的现象,从广义上可以看成是东亚的稻作文化圈内的现象。因为从江南,朝鲜半岛携带稻草的人们向前走到达的地方是日本。或许是稍微大胆的猜测,传播的主体人是具有稻草技术的渔民即就是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沿海部过着半农业半渔业生活的人们。这或许与被称为古代百越的人们有渊源关系。

  由上可知,以东海(eastchinasea)和黄海(yelloea)为中心,围绕东海和黄海的周边的中国南部,台湾,琉球群岛,济州岛,朝鲜半岛西南沿海部,日本列岛上存在船与神灵结合的送瘟船的仪式。其民俗的共同点与海洋周边地区反复着依赖船交易的往来无不关系,其结果导致了有关神灵和船的观念与祭祀仪式上存在相似性。

  如果以现在的行政区看荆楚的话,它相当于长江中流域的湖北?湖南地区。这虽然不属于沿海部而属于内陆地区,但存在与沿海部一样的“送瘟船”的民俗(注7)。如前所述,南宋时代的《鸡肋篇》里记载有在湖南省存在“送瘟船”的民俗。

  “送瘟神”民俗很有可能沿着稻作文化的传播途径从江南经由朝鲜半岛(西南沿海部,济州岛等)到日本,或者从江南通过台湾或琉球群岛北上传到日本。另一方面,“送瘟神”民俗在中国大陆内部,沿着长江,珠江等河川,从沿海地区传到内陆地区。其结果,在当今的内陆地区的深奥山区里也能看到这种民俗。

  紫姑厕神】

  中国古代民间供奉的神明,可谓多种多样,连家家户户都有的茅厕,也供有神明;主管茅厕的神明叫“厕神”,而且还是位女性。

  传说中的女厕神,名叫紫姑,唐代人,本姓何,名媚,字丽卿,自幼聪明好学,读书着文,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唱戏的伶人做媳妇。

  唐代武则天垂拱年间,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然后把她纳为侍妾,何媚年轻漂亮,在李景家中遭到原配妻子的嫉妒。不久,大老婆终于起了歹毒之心,于正月十五的夜间,将何媚杀死在茅厕里。

  何媚含冤而死,阴魂不散,李景每次上厕所,皆闻其啼哭之声,何媚的身影还常常隐现,做出“手持兵刃、大声喝斥”的姿态。武则天闻知此事后,很同情紫姑的遭遇,便下令封何媚为“厕神”。

  后来,世人按何媚的样子,做成纸人或木人,放在茅厕之中,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一方面祭祀,一方面迎接厕神紫姑。

  祭祀时,人们口中念念有词曰:“子胥不在,曹妇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指李景,曹妇,为李景的大老婆,小姑,即指何媚。传说紫姑颇有灵气,倘对着厕神占卜诸事,能知祸福。

  戚姑厕神】

  唐代另外还有请“戚姑厕神”的习俗。(戚姑亦称七姑,可能是同音之故)《月令广义?正月令》载: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

  此戚姑厕神本源于刘邦的正妃吕后,因册封太子一事,迫害刘邦妃子戚夫人的一桩惨绝人寰的故事。

  吕氏怨恨戚夫人,待刘邦死后,吕氏就一步一步进行报复,先罚戚夫人为奴仆,再削光她的头发,熏聋她的双耳,然后逼她喝下致哑的毒药,最后极其残忍地挖掉戚夫人的双眼,又将她扔到茅厕里,活活折磨致死,并给戚夫人起了个“人彘”(即‘人猪’之意)的名字。

  最不能忍受的是,在戚夫人苟延残喘于茅厕的时候,吕氏竟让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和大臣们去观赏“人彘”死前的惨状。后世人们十分同情怜悯戚夫人的凄惨,于是就将紫姑改叫为戚姑。

  “坑三姑娘”厕神】

  除紫姑、戚姑之外,还有些地区称“坑三姑娘”为厕神。《封神演义》载:坑三姑娘是三仙岛上的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姑。她们有个在峨嵋山(或作峨眉山)罗浮洞学道的赵公明兄长。

  在周武王伐商纣之时,赵公明拒周助商,不料为周将杀死。云霄三姐妹得兄噩耗,齐聚来商为兄报仇,起初用混元金斗及金蚊剪出战,屡战屡胜。后元始天尊和老子临阵助周,施法术将三仙姑之法具斗、剪夺走,老子命黄巾力士压死云霄,又命白鹤童子用三宝玉如意杀死琼霄,又亲自从衣袖中取出神盒,将碧霄收入盒内,化为血水。

  待封神时,姜子牙封云霄、琼碧、碧霄为“坑三姑娘”之神,执掌混元金斗,仙凡入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必先以金斗转劫,不得超越。

  而且《封神演义》中还特别指出,坑三姑娘还有为落地婴儿化生的神圣职责,说:“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凡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婴儿降生,先要落在茅厕的净桶里,虽天子圣贤亦在所难免,这样一来,厕神坑三姑娘也就身价倍增了。

  厕神与元宵节习俗】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南朝刘敬叔著的《异苑》说:“紫姑本来是一户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致死,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来迎接她。祝告说:‘子胥(说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说是大妇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来。’在厕所或猪圈边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厕神来了。平昌县一个姓孟的人曾经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过屋子走了。从那以后,在紫姑形象上就披了件旧的衣巾,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洞览》说:“高辛氏的女儿临死的时候,说过:‘我一生爱好音乐,到正月可以用音乐来迎接我。’”这又是另一桩关于迎接紫姑的传说。

  习俗传说:厕所和猪圈里必须安静,才能招致紫姑。《杂五行书》说:“厕神的名字叫后帝。”《异苑》讲:“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厕所,看见一个人自称是后帝,穿一件单衣,戴平头巾,对陶侃说:‘三年之内不说,将来贵不可言。’”(以后陶侃真的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灵附托紫姑说了这话的吧!

  灶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神话中的灶神】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邓家五,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的形象】

  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信奉灶神的历史】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灶神的来历】

  它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据记载,祭灶习俗在先秦时已经流行。但灶神究竟为何物,是一个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由于可供参考的说法实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种"流派":

  一,上古帝王或后裔说。《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二,鬼神或精变说《礼记?礼器》"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老妇,先炊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文献通考?郊社一九》释灶神的"司命"名号:"司命则司命星下食人间,司谴过小神。"《庄子?达生篇》记齐桓公问皇子告敖:"到底有没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称灶神为火精宋无忌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史记?封禅书》"宋毋忌"司马贞索隐:"《白泽图》:‘火之精曰宋无忌。‘"关于灶神是一对夫妇(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三,人死变神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一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穷蝉演变说此说为当代学者袁珂的见解。他从前引《庄子?达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的异体字或假借字,《广雅?释虫》:"?,蝉也。"《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穷蝉。""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颛顼之子名穷蝉,蝉又是‘灶有髻(?)‘的‘髻(?)‘,而‘髻(?)‘又说是灶神,是"穷蝉"与灶神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此"蝉"并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见的一种蝉状的小生物,俗称蟑螂,有的地方称为"灶马"。正是这种常见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为是神物(或鬼物),祀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蝉纹为饰,所刻绘的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史记?五帝本纪》"颛顼生子曰穷蝉"司马贞索隐:"《系(世)本》,作穷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条引《许慎异义》:"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犁、系、髻(?)音皆相近,而穷系又作穷蝉,是穷蝉即犁,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灶神。《后汉书?阴识传》"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姓张名单。"可见"单"或"禅"其实都是"穷蝉"一名的演变。进一步推测,"苏吉利"该是"宋无忌"的音而"吉"、"忌"的声音又都近于髻(?)。至此"豁然贯通":穷蝉既然又名穷系,而系、髻(?)、吉、忌的声音又如此相近,则后世传说的灶神,无论名叫"禅"的,名叫"单"的,名叫"宋无忌"的,名叫"苏吉利"的,都是颛顼的儿子"穷蝉(穷系)"一名的演变。而穷蝉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又只不过是灶上常见的那种蝉样的红壳虫--蟑螂(《漫话灶神和祭灶》,原载《散文》1980年第二期)。此外,民间传说中关于灶神由来还有多种"版本",而少数民族有关灶神的传说更为丰富.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锺,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事物原会》一书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认为灶神是黄帝死后的神灵形态;《淮南子.?论篇》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认为灶神是炎帝的神灵而非黄帝;《周礼说》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即认为灶神是颛顼的儿子,名黎;但也有认为灶神不是帝王神灵而纯是平头百姓的,《仪礼.特牲馈食礼》孔颖达疏记载:“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意思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老年妇女――先炊。还有更有趣的说法,《酉阳杂俎.诺皋记》认为: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关于这个张单,民间另有个传说:说他娶妻丁香,丁香孝顺公婆。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回家休了丁香。丁香嫁给贫穷老太婆打柴的儿子。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流浪讨饭。腊月廿三,他到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所以玉皇封他为灶王。

  灶神的职能】

  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灶神的奉祀】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福。因此,南北习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关于祭灶礼仪祭灶的礼仪各地可能不同,大体上来说是如此规矩:祭灶时间:多数地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祭灶地点:厨房炉灶边祭灶供品:三牲(鸡、猪、鱼肉)、饴糖(麦芽糖)、清茶、水果、金纸等祭灶以麦芽糖塞住灶神之口,使其不讲人间罪恶,祭祀之人口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香祀送,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画像从灶上揭下,连同金纸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祭灶的礼仪,在我看来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神怪观念。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戏弄的。人们的娱神行为同时也是自娱,神仙在年节当前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影子,而是与我们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相关故事】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朱元璋的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https://www.tywx.com/ty372526/614155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ty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