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神话演绎 > 吕洞宾 何仙姑 蓝采和 韩湘子

吕洞宾 何仙姑 蓝采和 韩湘子


  吕洞宾】

  吕洞宾,着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原名吕岩,(“岩”或作“岩”、“岩”),(另说本名吕煜),字洞宾,号纯阳子。一般认为吕洞宾乃唐德宗丙子年(796年,即贞元十二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说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人物简介】

  在民间,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阿姑泉欢乐谷】的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着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吕洞宾,原名吕岩,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现芮城县有纪念吕洞宾的道观-永乐宫)。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着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所谓“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白牡丹为当时名妓),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神仙代表。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积淀,使得这类传说的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故事传说】

  吕洞宾(798--?)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士。《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粱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过钟离先生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来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渡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形象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着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然大多为托名之作。

  吕洞宾参谒黄龙

  指月录卷廿二: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寺,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顿按:此诗首二句与别本不同,想亦有传闻之误)。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旁有窃法者。”

  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龙指曰:“这守尸鬼!”

  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

  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

  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卸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瞩令加护。

  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小说中,亦有此故事“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丹药济人】

  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据说,当年汉钟离多次传授吕洞宾金丹大道,待汉钟离将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讲解明白,忽然有两位仙童手捧金简宝符,传达玉帝诏命,委派汉钟离为“九天金阙选仙使”,如同凡间科举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荣耀。汉钟离拜受诏命已毕,对吕洞宾说:“我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间修行,等到功德圆满。也会如我一样。”洞宾回答说:“我的志向与老师有些不同,必须度尽众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吕洞宾虽然后来成了高仙,仍然在尘世救济众生。特别是贫穷患病的,洞宾更注意救治。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婆婆,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疗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婆婆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一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答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尘,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一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一模一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不过,遇到假正经的市侩,他也会给他们一些教训。有位富商,十分仰慕吕洞宾,朝夕焚香礼拜祷告,很是虔诚,供品也洁净。一天吕洞宾变做一个贫穷的道人,拿件旧袍子,到富商当铺中质当,富商拿袍子一捏,发现袖中有金钗一枝,心中暗暗欢喜,以为道人准定不知道有这值钱东西,便不声张,收进袍子,稍给了几个钱。道人走后,富商拿出金钗来,却见附着一张纸,题着几行字:“今日忆,明日忆,忆得我来不相识,钗子留得作香钱,从今与你不交易。”这钗子权当还你供我的香火钱,大家扯平,从此之后再不和你来往了。商人见条,知道一念之差,与神仙当面错过,后悔不迭。但已没有用了。

  吕岩《谷神歌》】

  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

  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

  保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仙人号。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长生。

  本不远离,身还不见。炼之功若成,自然凡骨变。

  谷神不死玄牝门,

  出入绵绵道若存。修炼还须夜半子,河车般载上昆仑。

  龙又吟,虎又啸,风云际会黄婆叫。火中姹女正含娇,

  回观水底婴儿俏。婴儿姹女见黄婆,儿女相逢两意和。

  金殿玉堂门十二,金翁木母正来过。重门过后牢关锁,

  点检斗牛先下火。进火消阴始一阳,千岁仙桃初结果。

  曲江东岸金乌飞,西岸清光玉兔辉。乌兔走归峰顶上,

  炉中姹女脱青衣。脱却青衣露素体,婴儿领入重帏里。

  十月情浓产一男,说道长生永不死。劝君炼,劝君修,

  谷神不死此中求。此中悟取玄微处,与君白日登瀛洲。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吕洞宾成仙得道之前,原是个读书人。他的好友中有个同乡叫苟杳。苟杳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为人忠厚,是一个老诚君子,读书又很勤奋,吕洞宾很赏识他,与他结拜为金兰兄弟,并请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读书,以后能有个出头之日。

  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材,读书用功,便对吕洞宾说,想把妹妹许配给苟杳。吕洞宾深怕苟杳贪恋床第之欢误了锦绣前程,连忙推托。没料到,苟杳本人听说林家小姐貌美,执意要应允这门亲事。吕洞宾思索良久同意了,他对苟杳说:“贤弟既然主意己定,我不阻拦,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听了大吃一惊。寄人篱下,怎得不低头?再说,婚礼的一切花费都得仰仗吕家,谁让自己一贫如洗呢?思前想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跑前跑后张罗一切,而苟杳却无脸见人,干脆躲到一边。到了晚上,送走了宾客,吕洞宾进了洞房。只见新娘子头盖红纱,倚床而坐。吕洞宾不去掀那红盖头,也不说话,只管坐在灯下埋头读书,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还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一连三夜都是这样,可苦坏了林小姐。

  回头再说苟杳,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天,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一连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顾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新娘子抬起头来一看,更是惊诧莫名:怎么丈夫换了个人?半天,夫妻俩才恍然大悟。苟杳双脚一跺,仰天大笑:“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我啊!”林小姐也是心中欢喜,对吕洞宾充满了敬意。夫妻俩都说:吕兄此恩,将来一定要报答。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夫妻俩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而去。

  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财化为灰烬。吕洞宾和妻小只好在残砖破瓦搭就的茅屋里寄身,不用说,日子过得是够难的。吕洞宾只好出门去找苟杳帮忙。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上了苟杳府,苟杳对吕洞宾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热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吕洞宾一住几个月,一点银子也没拿到。吕洞宾仰天长叹:“人情薄如纸,一阔脸就变,滔滔然天下皆是也!”一气之下,不辞而别。

  回到家乡,吕洞宾老远就见自家的破茅屋换成了新瓦房,大为诧异:自己远离,子幼妻弱,怎能大兴土木?及至走近家门,更是惊得三魂走了两魄:大门两旁竟贴了白纸。家里死了人?他慌忙进屋,见屋里停着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陶大哭。吕洞宾愣了半天:她为哪个戴孝?轻轻叫一声:“娘子。”娘子回头一看,惊恐万状,颤颤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还是鬼?”吕洞宾更觉诧异:“娘子怎出此言?我好好地回来了,如何是鬼?”娘子端详了半天,才敢相信真是吕洞宾回来了,说:“哎呀!当真吓死我了!这不会是在梦中吧。”原来,吕洞宾离家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了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帮人抬来一口棺材,说是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妻子一听,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来。今天正哭着,不想吕洞宾竟回来了。

  吕洞宾心下明白:都是苟杳玩的把戏,他操起一把利斧,狠劈棺材。“咔嚓”一声,棺材劈开了,里面竟全是金银财宝,还有一封信。吕洞宾展开信读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如梦初醒,苦笑一声:“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苦啊!”

  从此,吕苟两家倍加亲热。这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苟杳”与“狗咬”同音,传来传去竟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吕洞宾的《劝世文》】

  据传,吕洞宾度化的人很多,比如:金榜进士施肩吾、和尚法曾、伎女张珍奴、方士济子塘、柳树精等,他除了度化有缘之人成仙外,吕洞宾还力劝人们行善戒恶。《吕祖志》中有其《劝世文》说:

  一毫一善,与人方便。

  一毫一恶,劝君莫作。

  衣食随缘,自然快乐。

  算什么命,问什么卦。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天眼昭昭,报应甚速。

  谛听吾言,神钦鬼伏。

  吕洞宾的炼丹之道】

  道家追求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早期专靠炼丹,认为炼得金丹,服下去就可以长生不老,成仙升天。而到唐末宋初时期,又发展到“内外双修”,一方面靠炼得神药金丹养身、养性,使人身心不朽,谓之外养。另一方面,要排除对人有害的各种影响,以炼内丹的方式,内保人的精气,谓之内修。内修、外养合一,就称作“服丹守一”。

  吕洞宾是极力主张内修、外养的仙道之一。他主张口服以铅汞为原料烧炼而成的丹药,也主张在人体内部通过存精保神运气的功夫,以结成“圣胎”、“内丹”。并且,吕洞宾更强调内丹的炼养。在《钟吕传道集》中,记录了吕、钟二人在还丹、炼形、朝元、内观、魔难、证验等问题上的看法。“炼形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而在《纯阳真人浑成集》和《吕祖志?艺文志》中,有吕洞宾的《外丹百字吟》和《内丹百字吟》,前者是讲怎样烧炼金丹,后者是讲炼气养神固精之法。

  何仙姑】

  说法一】

  何仙姑,零陵郡人(今湖南永州)。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他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给予人们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说法二】

  何仙姑,唐广州增城何泰之女。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的“挂绿荔枝”】

  据说唐明皇与杨贵妃为吃南方鲜荔枝,下令各驿站快马加鞭地传送荔枝,因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佳句。而荔枝之王的“增城挂绿”,则由于是沾上了何仙姑的“仙气”而享誉天下。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其奇特之处是,此荔枝从蒂部到顶部都带有一道绿色的线痕,故叫“挂绿”。这颗荔枝树在广东增城一果园里,故人何仙姑偶然间来到荔枝树下小解,将其绿色腰带顺便挂在了树上,此树因此感染出了“仙气”,而结出“挂绿荔枝”,其果实鲜美爽口,深得食家们的推崇,名声顿时远扬。而今,增城城内原有一座何仙姑庙,庙前有一口水井,其家庙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千年履迹遗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祀。

  相传何仙姑最后是从此井“水遁”入仙道的,临别时,她在井台上留下了一只绣花鞋,后人就将此井叫“问仙井”,从而吸引了各地的信徒前来拜祀。

  蓝采和】

  蓝采和,唐代的隐逸。最早见於南唐沈汾《续仙传》。常衣破蓝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则披絮,冬则卧雪,气出如蒸。蓝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讨,手持大拍板长三尺馀,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均为神仙脱世之意。后得钟离权之度化,乘云而去。

  “蓝采和”在八仙中排第六位。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而上述八仙中的具体人物,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据传他常身穿破蓝衫,手持大拍板,在闹市行乞,乘醉而歌,云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一说蓝采和原名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岁做寿时失误官身,被官府棒打四十大板,后被钟离权引度成仙。他的事迹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中均有记载。元杂剧《蓝采和锁心猿意马》、《汉钟离度脱蓝采和》、《蓝采和长安闹剧》等剧本对蓝采和的姓名也都有不同的说法。南唐沈汾《续仙传》:“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带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后踏歌于濠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板拍,冉冉而去。”

  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采和颜状如故,后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仙佛奇踪》中:蓝采和,不知那里人。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寸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版,长三尺余。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意而作,歌中充满了仙意,而且变幻莫测。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时见过他,至老后再见着他,蓝采和的容貌依旧。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听见有笙萧的声音,忽然乘着鹤而飞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版,慢慢而升。

  据传,蓝采和十八岁就接了爷爷的班,开始行医了。他经常进山采药,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常吃灵芝和茯苓。一天,他手拿药篮进入山中,走到一个荷花池畔,见一个曲眉大眼、坦脸大肚皮的老者,躺在塘边睡觉,黑刺刺的肚脐边一块疮已烂得流脓,还滴着许多黑血。蓝采和心中不忍,就走到他身边,用手挤用口吸那疮。脓血吸尽了,蓝采和就帖一张膏药在那里。哪晓得那老者肚子上竟流出血来,蓝采和顿时傻了眼,心想,“怪哉,我的药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呀!”

  过了一会儿,那老者睁开眼睛盯着蓝采和突然大声说:“傻瓜,还不赶快用篮子去提一篮子水来,这里还流血呢!”都说竹篮提水一场空,蓝采和心里明白,却又无奈,就飞快地去提水。到了老者身边,篮子是滴水全无。蓝采和见老者苦笑两声,又听他数落道:“真笨,用那塘里的粘泥糊在篮子的空格上,不就行了!”说完叹了一口气。蓝采和脸一红,照老者的话做了。提了一篮水,可是成了浑沌汤!那老者一看发了怒:“痴货!还不快把它倒掉,换一篮子清水来!”

  蓝采和心中上了火,却又不发作,毕竟那是个可怜的老人呀。他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俏丽的女人在一旁捂着嘴笑,他更加尴尬了。那女人说:“大哥,咋不想想法子呀?”蓝采和望望荷塘,又看看竹篮,搜肠刮肚还是一点办法没有。女人看了老者一眼,老者也看了她一眼,女人就说:“你看那荷叶比泥巴那个好?”她说。

  蓝采和看看清绿滴翠、宽大的荷叶,心有所悟,拍了一下脑门,就去摘了几张荷叶,叠在篮子里提了一篮子清澈澈的水来。老者仰倒在地,蓝采和自然会意,将一篮清水泼在那一滩黑肉上。老者的肚子立时就光光的如同平常一般。蓝采和奇异至极,瞪着眼,张着嘴巴,百思不得其解。“真傻!刚才下塘时身上冷不冷?这水奇得很,喝一口看看是什么?”那老者翻身站起来,指着荷塘。蓝采和于是就依老者用双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下去,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身子变得轻飘飘的。那女人捡起篮子,娇声娇气地说:“大哥,你成仙了。”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那老者拉了蓝采和一把,顿时他和他手提的竹篮子就离开了地面,老者说:“我们去蓬莱岛玩玩去!”蓝采和腾空而起,看见膝下萦绕着蘑菇状彩云,追随着老者和那手持荷花的女人而去。

  那老者和女人正是全真二祖钟离权和荷花仙子何仙姑

  元剧《钟离权度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时,做寿因不知犯了什么错,为官府扣打,后被钟离权度化成仙。

  《全唐诗》录蓝采和《踏歌》一首: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的贫贱形象】

  宋朝词作家陆游和龙褒都认为,《采和持板踏歌》是唐隐士陈陶所作,因而,人们便把蓝采和与陈陶扯在了一起,元代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中,则说蓝采和只是其艺名,而其原名叫许坚。许坚实有其人,《全唐诗》里收有他的诗作,由此,蓝采和应是唐朝人。在八仙中,只有蓝采和的社会地位最低贱、最平凡,而有关他的姓名、身世等资料无所出处,清代还有人认为蓝采和只是一个曲牌名。在民间,“采和一手把篮挑”的形象,十分符合市井中下层老百姓的生活:蓝采和手挽破竹篮,常常是破蓝衫、醉踏歌,沿途说唱、叫卖,如同市井里的小贩、说唱行乞等阶层民众。因此,蓝采和的角色,也是最贴近群众、最贴近生活的神仙,他与大众是一脉相通,也最受老百姓的推崇。

  韩湘子】

  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当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

  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青琐高议》谓湘字清夫,为愈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愈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湘为愈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韩愈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韩愈《韩滂墓志铭》,湘字北渚,为愈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清赵翼《八仙》诗:“韩湘、张果、吕洞宾,此外载籍无其人。”).《青琐高议》谓湘字清夫,为愈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愈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湘为愈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韩愈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韩愈《韩滂墓志铭》,湘字北渚,为愈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清赵翼《八仙》诗:“韩湘、张果、吕洞宾,此外载籍无其人。”

  韩湘子得道】

  据元朝人所着《韩湘子引渡升仙会》、《韩退之雪拥蓝关记》中记录了韩湘子得道成仙的故事:韩湘子原是苍梧之野、宾龙峰西经皇老洞中,东华公、西城公(道教中的神仙)座前的白鹤,因经常听仙人们讲道而深有感悟,只因它是鸟类,不得登上仙班。后来,吕洞宾教其先转化为人类,脱去羽毛。韩湘子于是投胎于河南孟县韩家,出生后取名韩湘。他自幼丧父母,是叔祖父韩愈将其培养成长,希望他能攻读儒学。吕洞宾化名为“官无上”,前来传道、点化韩湘,使韩湘子很快成仙。后来,韩湘子几次点化韩愈,而韩愈始终不悟。韩愈的《徐州赠族侄》多少道出了与韩湘子的关系。

  击门者谁子?

  问言乃吾宗。

  自云有奇术,

  探妙知天工。


  (https://www.tywx.com/ty372526/614155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ty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