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神话演绎 > 诸犍 孟槐 孟极 足訾 虚耗

诸犍 孟槐 孟极 足訾 虚耗


  【诸犍】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八百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http;//WWw.773buy.coM燃§文&书&库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衔其尾。”

  中国古代神兽,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孟槐】

  《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

  古兽,像豪猪,毛红色,手持两柄大锤,厌恶人类。

  来源于《山海经·北山经卷三》。

  【孟极】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释义:石者之山有一种长得像豹子的野兽,头上有花纹,身子是白色的,名叫孟极。善于卧伏躲藏,叫声跟它的名字(孟极)相似。

  【足訾】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蹏,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

  【虚耗】

  【简介】

  虚耗,古代神兽之一,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

  【传说】

  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虚耗”鬼的由来】

  完整记载钟馗捉住虚耗并将其吃掉的故事是《唐逸史》,南宋理宗时人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四0“梦钟馗”条引了该书,可知小鬼虚耗擅长盗窃人之物品和破坏人家喜事,与妖孽同类。

  唐末《辇下岁时记·灶灯》说,都人至年夜,祀灶后,“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此虚耗是灯照的对象,当是鬼名。

  虚耗成为鬼名与钟馗信仰密切相关。高国藩考察了唐代的钟馗信仰,他根据初唐至盛唐时王仁煦《切韵》“钟馗,神名”,全唐文所载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屏祛群厉,绩神像以无邪”,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中“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等文献记载,认为“钟馗信仰产生于初唐,并在盛唐、中唐广泛流传”,旨在“驱除鬼邪”。又根据敦煌唐写本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伯三五五--<<郎伟》提出,“钟馗是在岁末统领大众‘驱傩’之神.这就说明钟馗信仰,是从周代一直流传下来的驱傩风俗演化而来的”(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第331~333页)。在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中有句:“感称我是钟馗,捉取江游浪鬼。”前引张说、刘禹锡文中钟馗所降之物为“群厉”。关于“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厉之不如。”杜预注:“厉,恶鬼也。”所以“群厉”即为众恶鬼的意思。根据这些记载,盛唐以前的钟馗信仰中,尚未发现虚耗鬼名,或至少不流行,“虚耗”鬼名流行于盛唐以后。

  【“虚耗”研究】

  事实上,虚与厉有着更深的内在联系,虚是产生厉的根源,厉作为被驱除之物,也应当放在傩的礼俗中理解。《尚书·尧典》说:“宵中星虚,以正仲秋。”即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的虚星巡天,时值仲秋。陆思贤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少嗥专事司秋,居住在西方日落之地,立杆测定日落之景。此时太阳在西,晷影在东,先民们谓之“反景”,并引《山海经·两次三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华按:少吴即少嗥)居之……实惟员神*字从鬼,‘鬼氏之宫’即‘鬼宫’、‘鬼国’,先民们创作鬼神话,从秋分开始,到冬至结束,占领整个西北天。过了冬至,《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大傩驱鬼,鬼统治的节令才算过去”(陆思贤《神话考古》,第221~222,文物出版社l995ff-)扳)。傩与送阴气及虚星也有密切关系。《汉书·律历志》说,秋为西方,属少阴;冬为北方,属大阴。秋冬季正是阴气兴盛之时。《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东汉郑玄注:“此傩,傩阴气也。傩阴始于此者,阴气右行此月之中,日历虚、危,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为厉鬼,将随强阴出害人也。”唐孔颖达疏:“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者,熊氏引《石氏星经》云‘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命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史迁云:‘四司,鬼官之长。’又云:‘坟四星在危东南’,是危、虚有坟墓、四司之气。”可知二十八宿北宫的虚宿因北有司命、司禄、司危、司中这作为鬼官之长的四司,若阴气在十二月出来,意味着厉鬼“随强阴出害人”,所以要行大傩以逐除之。因此,虚是厉的根本,厉是虚造成的,虚厉可作为一个词汇看待,是厉鬼的意思。

  下面来看耗。耗字与耗字通,所以《康熙字典》说耗“《说文》本作耗,稻属”。又讲耗“《音补》通作耗,减也,败也,虚也”。耗与虚相同。耗又有“恶”义,《后汉书·章德窦皇后纪》:“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注引薛氏《韩诗章句》日“‘耗,恶也’。息耗犹言善恶也”。耗还是恶神,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卷》有“月建煞耗之神”之句,煞为凶神,耗有恶义,可见当时有某月煞耗之神控制的观念。煞耗之神,当是凶神恶煞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有“耗磨日”习俗。前引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史料后接着记载:“《异苑》日;虚耗鬼所至之处,令人损失财物,库藏空竭,名为耗鬼,其形不一,怪物也。”文中所说《异苑》,为南朝彭城人刘敬叔所作志怪小说集,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异苑》,卷八记载了两则有关虚耗鬼的故事:

  余姚县仓封印完全,既而开之,觉大损耗,后伺之,乃是富阳县桓王陵上双石龟所食,即密令毁龟口,于是不复损耗。

  琅琊费县民家,恒患失物,谓是偷者每以扃钥,常周行宅内,后果见篱一穿穴,可容人臂,甚滑泽,有踪迹,乃作绳驱,放穿穴口,夜中忽闻有摆扑声,往掩,得一髻,长三尺许,从此无复所失。

  由此可知,《一切经音义》文中的“《异苑》日”,系慧琳总结之语,并非原文。《异苑》的这两则故事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的故事之后,也应当是记载南朝刘宋时代之事。前一则故事明言龟怪可“损耗”官府仓库之物,后一则故事中的髻怪也能在锁上门的民家偷物,慧琳对《异苑》虚耗鬼故事进行的概括是准确的。《异苑》的上述故事说明,南朝刘宋时人们已有虚耗鬼怪损耗、偷盗财物的观念。而且前一则故事讲的是官府仓库被损耗,它实际上是后世所说“耗磨日”习俗的滥觞。

  唐代已有“耗磨日”记载。唐人张说《张燕公集》四有《耗磨日饮二首》:

  其一:

  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但今不忌醉.翻是乐无为。

  其二:

  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可知自古流传有耗磨日,亦日耗磨辰,该日官府“不事事”,官员有饮酒之俗。根据《异苑》记载,此俗可上溯南朝刘宋时,它来源于古代的虚耗鬼观念。又据后来记载,耗磨日是正月十六日。如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记载:“《嘉佑杂录》云:‘正月十六日大耗,京师局务如都商税务亦休务一日,其令如此。’然《稿简赘笔》所载耗日,止是耗磨耳。故唐张说诗云:‘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又诗云:‘上月今朝减,人传耗磨辰。’如此则止是耗磨,磨茶、磨麦等合忌之.官司局务去处何必休务耶!”则宋代耗磨日又称耗日、大耗,忌磨茶、磨麦及诸业务,官司局务停业。宋代在正月十六耗磨日,掌财物的部门要放假一天。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三“耗磨日”条:“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此日必饮酒,官司不令开库而已。”明人冯应京辑《月令广义·正月令》也将正月十六日作为耗磨日,并引“《野记》:‘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可见耗磨日最忌亏损,仓库等与钱财关系密切之处尤其如此。张说讲此日吃酒“不忌醉”,是指衙门仓库全关起来,不必担心减损了。看来耗是仓库减损的原因,小鬼虚耗善盗基于耗的本义和耗磨民俗,自然耗也被人们视为恶。所以十六日耗磨日之耗,也被作为虚耗,后世有在是日禳除虚耗之俗。《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十五卷“孟春部”载直隶元氏县志书说:“十六日夜半用杵遍杵宅院,谓之捣虚耗。”

  关于虚与耗相通的关系,前面已经涉及,这里补充一些例证。《史记·天官书》说旗星之“中六星日市楼。市中星众者实;其虚则耗”。唐张守节正义:“市中星众则岁实;稀则岁虚。”“耗,贫无也”。星稀即虚意味着耗即农业歉收。《天官书》又说:“故候息耗者,人国邑,视封疆田畴之正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实息者,吉;虚耗者,凶。”虚耗二字因意思相通而联结为一个词,这里含义是空虚。《抱朴子·内篇·微旨卷》记载:“夫阴阳之术(按:指房中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而却祸致福乎?”此处的虚耗也是一个独立的词,指身体的亏损、消耗。上述事例表明,汉代和晋代已有虚耗一词,表示空虚、亏损、消耗。虚耗的这一含义,正是产生《唐逸史》中“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人家喜事成忧”的小鬼命名“虚耗”的基础。

  虚与耗为鬼还表现在方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魑,耗神也;从鬼虚声。”此“魑”即虚耗鬼,魑从鬼旁说明属于鬼类,虚声说明从虚而来。根据因声求义的原则,魑鬼当含有虚厉,使空虚、亏损的意思,魑即耗。魑也是夔即鬼,章炳麟先生《小学答问·夔即魑也》说:“古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鬼宜即夔。《说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禺是母猴,何由象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魑为耗鬼,亦是兽属,非神灵也。韦昭说夔为山缫,后世变作山魈,魈亦兽属,非神灵……故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神灵之称。”沈兼士进一步论证:“魃:扬雄《甘泉赋》,‘捎夔魖而抶獝狂’。张衡《东京赋》,‘残夔魖除与罔象’。《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炙,象有角’。按魖即夔也。”(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l88页"、192页)

  明白了虚耗之鬼“魖”即夔,有助于理解钟馗捉鬼故事的产生。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三“钟葵·钟馗·终葵”条引《北史》:“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认为“后世画钟葵之门,谓之辟邪,由此附会也”。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二“钟馗”条说:“《金石录》晋、宋人名以终葵为名,其后讹钟馗。”还引陈心敬的观点,指出“钟馗当作终夔”,因“古文夔一作馗”,“夔,山鬼”,“穷治邪鬼,故称终夔耳”。此说实乃真知灼见!根据我们以上分析,终夔之“穷治邪鬼”也就是治夔,即治虚耗之鬼。

  【除“虚耗”的习俗】

  钟馗捉鬼的故事产生于唐代,自唐代中后期开始,钟馗信仰迅速传播。北宋时代,禁中旧有吴道子所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题记说唐玄宗奖赏吴道子,批日:“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知。以祜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悉。”(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钟馗捉鬼的故事经过官府颁发图像,告示天下,而广为流传。唐玄宗时代开始,岁暮向大臣赐钟馗图和历日,并为五代和宋朝继承,这也促进了钟馗信仰的普及。

  虚耗也伴随着钟馗的普及而普及。唐末《辇下岁时记》记载了都城长安的“照虚耗”习俗,至宋代,禳除虚耗的习俗进一步流传。禳除虚耗与逐除疫鬼的驱傩有密切关系。由于驱傩为冬至后特别是腊日的活动,唐代行腊晦傩,即除夕行驱傩。宋以后除了继承除夕驱傩外,祀灶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祀灶日也是驱傩的重要时期。所以祀灶日和除夕是禳除虚耗的主要日期。用灯照是禳除虚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正月十五日是灯节,而十六日为耗磨13,故元宵日也是禳除虚耗的重要日期。加上冬至和填仓节,攘除虚耗主要在从冬至到来年正月的冬季期间进行。

  禳除虚耗的形式主要是用灯照、击鼓吓、给食物以及示以钟馗,即照虚耗、打耗、饲耗、除耗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照虚耗】

  依进行时间不同分别介绍:

  (1)除夕照虚耗。《辇下岁时记》讲唐代“年夜”以“灶灯”照虚耗,唐代祀灶取晦祭说,故此处的“年夜”是大年三十的除夕。此条资料《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在除夕部,也是一个证明。

  宋代除夕照虚耗的记载颇多。宋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吕原明《岁时杂记》记北宋习俗:“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q-n9ht),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九“照虚耗”)周密《武林旧事》专记南宋临安风俗,其卷三《岁晚节物》说除夕“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宋代照虚耗的场所是厨、厕、门及床下。前三个场所是唐代文献中未记载的,其中厨与灶相联系。明代照虚耗习俗,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0《熙朝乐事》,说除夕夜杭州人“燃灯床下,谓之照虚耗”。明代地方志存世不少,但在笔者经眼的数百部方志中,尚未发现照虚耗的记载,拙见这或许是方志风俗志记载习惯造成的,并不说明明代各地无此俗。清代地方志除夕照虚耗的记载明显增加。

  照虚耗是通过燃灯实现的,地方志也记载有些地区除夕燃灯,但名之日“照岁”、“照年”等。例如在明代,万历浙江《黄岩县志》卷二《舆地上·风俗》说当地“燃灯照岁”。崇祯福建《龙溪县志》卷四《风俗》记载岁除:“家家燃灯焚旧灯,檠以迎新,谓之照年。”在清代,康熙福建《寿宁县志》载除夕:“人家遍屋张灯,谓之照年。”道光福建《罗源县志》说腊月二十九:“燃灯满室,日照岁。”光绪浙江《永嘉县志》:“至夕,燃烛遍室,谓之照岁。”在名为“照岁”或“照年”的习俗中,一般在室内“燃灯”或“燃烛”,这一习俗尤以福建地区流行.那么“照岁”是否就相当于“照虚耗”呢?先看清同治修两部湖南方志记载。《安仁县志》说:除夕“迎灶神,多设香烛以照邪祟”。《临武县志》讲除夕“每房及闲屋舍皆具灯”。我想后者具灯的意义同前者一样是“照邪祟”,与“照虚耗”的目的是一致的。再看同治修江西《新城县志》:除夕“燃灯于各室及楼上,鸡埘、豕芰皆遍,谓之照岁耗”。照岁耗,可视为“照岁”与“照虚耗”的合一。因此,“照岁”、“照年”是驱除邪祟行为,主旨同照虚耗一致。

  (2)祀灶日照虚耗。《辇下岁时记·灶灯》所记载的照虚耗因系“灶里点灯”。与祀灶关系密切。宋代照虚耗分别在腊月二十四祀灶日和除夕进行,而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盛。除前引《岁时杂记》、《武林旧事》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白牧《梦粱录》均记载于“交年”的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照虚耗,前者日:“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后者云:“其夜家家以灯照于卧床下,谓之照虚耗。”

  清代的情形,祀灶日照虚耗场所除了与除夕相同者外,强调灶里、灶上以及釜中.河北永平府特殊,是在田间燃烛。

  (3)元宵节照虚耗。前面提到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照虚耗是在“孟春望夕”.即正月十五日灯节。清代江西方志中多有元宵照虚耗的记载,例如同治《安义县志》说元宵“点灯灶上”,“其即照虚耗之意欤”。同治《东平县志》:“十五夜,闲房别室皆燃灯烛,谓照虚耗。”同治《萍乡县志》:“至元宵,暗室皆燃灯,谓之照虚耗。”同治《分宜县志》:元宵“又于窗户暗室均点蜡烛,名日照虚耗”。同治《都昌县志》:元宵“又或点灯釜中,谓照虚耗”。此外,顺治浙江《颍上县志》:上元“夜则张灯于门,谓之耗灯”。耗灯,即照虚耗之灯。浙江也有元宵照虚耗的习俗。

  (4)天仓节照虚耗。天仓又写作填仓、添仓,正月二十日、二十五日是其节期。清光绪山西《左云县志稿》记载:“二十日俗谓小天仓。是夜各户仓房燃灯,日照虚耗。二十五日谓老天仓,各家燃灯如前。”同治山西《阳城县志》卷五《风俗》也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梁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日补天穿,俗日添仓。咸于室隅邃处燃灯,名日照鼠嫁。”天仓节的主要习俗是作仓存粮,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忌讳出财的观念。照虚耗即在于防止仓储亏损、消耗,此日照鼠嫁,意在防止老鼠盗窃,照鼠嫁当由照虚耗而来。

  综上所述,照虚耗是旧岁结束、新年开始之际的习俗,下面对这一习俗略作说明。灯火在古代被认为可以驱鬼。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即在正月第一个末日晚上,点燃用芦苇捆扎的火把,照亮井厕里,那么众鬼就会逃跑。旧题东汉郭宪撰,实为六朝人托名之作的《汉武洞冥记》也说:“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进一步证明灯火驱鬼的观念在六朝十分流行。唐以来的照虚耗习俗承继了这种观念。

  照虚耗的场所,唐代是灶里,在宋代扩大为厨、厕、门及床下,清代的范围更广及浴室、井以及楼上、鸡埘、豕莶等阴暗、潮湿之处。另外,如记载中出现的“区陬”、“闇陬”、“宅中隐处”、“房下”所示.屋里的角落和暗处也是照虚耗的场所。换言之,上述地方是虚耗易于藏身和出没的所在。

  照虚耗亦被理解为照老鼠。在天仓节照鼠耗中已经涉及这一问题,此处再作补证。《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录的一些资料,显示出人们把虚耗之耗作为耗子理解。如卷九一“季冬部”引《琐碎录》:“二十四日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也。二十四日取鼠一头烧在于子地上埋之,永无鼠耗。”为了“永无鼠耗”的巫术于腊月祀灶日照虚耗时进行。是把鼠耗作为虚耗理解的缘故。卷九十五“除夕部”引江南地区武进县志书说:“喂鼠饭一盂.益以鱼肉,置之奥窔处而祝之日:鼠食此毋耗吾家。”视鼠害为耗,也是鼠耗由虚耗而来的一个证明。卷十五“孟春部”引直隶永平府志书。记载正月“二十四日以鼠会亲,是宵燃灯,一岁作耗,故禁火”。同样把鼠害视为耗。还有一些地方把照虚耗的除夕作为鼠嫁日,例如同治《钟祥县志》除夕“每室置灯,日照虚耗。以花簪饼饵饲鼠,为嫁鼠,免鼠耗”。民间把照虚耗的日子视为老鼠嫁女的时间,鼠耗之耗混合了照虚耗的耗和耗子的耗。更直接的证据是樊彬《津门小令》所说天津“灯夕照鼠耗”,所谓“灯照元宵无鼠耗”。另外上面提到照虚耗的场所,实际上也是适宜老鼠生存的地方。照虚耗中含有照老鼠的成分。明代《正字通·鼠》说:“俗称鼠为耗虫。”更可见将老鼠称为耗子,很可能是从虚耗之耗引申出来的。

  【打耗】

  鸣鼓是腊祭的重要手段。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隋杜公瞻注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这些记载反映出古人有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对腊月击鼓的性质也有不同看法,宋朝高承《事物纪原》卷八《驱傩》引《轩辕本纪》:“子游岛问于雄黄日:‘今人逐疫出魁,击鼓呼噪何也?’雄黄日:‘黔首多疫,黄帝氏立巫咸,使黔首鸣鼓振铎,以动心劳形,发阴阳之气,击鼓呼噪,遂以出魁。黔首不知以为祟魅也。’或记以为驱傩之事。”把“鸣鼓”解释为“发阴阳之气”。从“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看,鸣鼓有催春的含义,《周礼·春官·篇章》:“中(仲)春.昼击土鼓。”亦当是此意。

  宋以后,击鼓驱除鬼祟,时间为岁暮至来年的元宵节,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

  湖州土风,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而乱挝之,昼夜不停,至来年正月半乃止。问其所本,无能知者,但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警去鬼祟也。《世说》祢衡作渔阳,蹀躞而前,正是正月十五。案时而言,此说近之矣。然其挝击不待正月,又似不相应也。

  文中祢衡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袍为渔阳掺檛(按:鼓曲名),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的确这是接近打耗习俗的一个故事。乾隆四年修《湖州府志》作者在岁时风俗“除夕”条下有一按语:“郭畀《郭天锡日记》云:湖州乡俗,从冬至至元宵各家击鼓,谓之催年鼓。是此风元时尚有之,据《菰城文献》压蜃之说,盖始于晋也。今则但有钲鼓并击,无复徒击鼓者。”所谓《菰城文献》压蜃之说,又见于同书“正月十五”条下:“元宵前后,家家鼓声不绝,谓之压蜃。相传江子汇有蜃蛰焉,颇为民患,葛仙翁令民间鸣鼓以压之,其声若日‘葛公在,葛公在’。”(《菰城文献》。按:今多杂以钲鼓,谓之元宵锣鼓)同治《湖州府志》在所引《菰城文献》“葛公在”句后,接着有“后有见一老人行市中,形貌甚怪,闻元宵鼓,谓人日‘吾听鼓声辄头疼不能堪,奈何奈何!’忽不见,人以为蜃精”。葛公即葛洪,丹阳句容人,号葛仙公。《晋书》卷七十二有传。记载“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吴兴即湖州,葛洪令民间鸣鼓压蜃蛰或在此时。“江子汇有蜃蛰”,是说大蛤潜伏于江子汇。因葛洪会神仙术,故百姓呼喊“葛公在”来恫吓蜃蛰。从民间传说蜃精形貌怪、会变老人、闻鼓头疼来看,当属于妖孽之类。人们在正月十五E1击鼓打耗上溯葛洪不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稍早于葛洪的祢衡试鼓选在正月十五日,也许正是因为此时为打耗日。乾隆《湖州府志》的作者还告诉我们,元代岁时击鼓活动的时间上限是冬至。

  乾隆《湖州府志》记载清代该府仍有击鼓“压蜃”之俗,实际上是在春天来临时压住潜伏的虫害之意,这一“压蜃”民俗,又称之为“打耗”。湖州府的其他几部方志也记载了“打耗”习俗,击鼓时间有所变化,如嘉庆《长兴县志》是在腊月二十四祀灶日,民国《乌青镇志》是在除夕。我想这可能是打耗与腊鼓的某种渊源关系吧。

  【饲耗】

  冬至日在门扉和器物上粘糯米丸给耗,谓之“饲耗”、“饷耗”,此俗流行于明清时代福建漳州府及其邻近地区。我们在冬至部分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除耗】

  即祀灶日以钟馗驱除虚耗。明天启浙江《平湖县志》卷一《风俗志·岁时》记载腊月二十四:“逐除,人并戴胡头及作钟馗以逐疾除耗。”这是钟馗信仰同傩礼的混合。清康熙山西《汾阳县志》说腊月二十四日:“图钟馗像悬门,以除虚耗。”钟馗起到门神的作用。,

  上述除耗习俗实际上是随着钟馗信仰出现的,是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旧传唐明皇不豫,禁鬼物,其名日钟馗,既寝,遂安。令家家图其形象于门壁,禁中每岁则赐二府各一帧,又或作钟馗小妹之形,皆为捕魑魅之状,或役使鬼物,又云钟馗、门神,桃符板诸物,皆俟家祭毕设之.恐惊祖先也。”可见唐代民间就在门上挂钟馗像驱鬼。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进入十二月,驱傩活动中就有人装扮钟馗。由于岁旦在即,“纸马铺印钟馗、财马、田头马等,馈与主顾”。至除夜人们要“挂钟馗”。

  宋代门挂钟馗像和扮钟馗驱傩两种形式在明清时代仍流行,尤以前者为最。明代方志中除夕门挂钟馗的记载不少,如万历《贵州通志》卷三《贵阳府·风俗》:“门挂钟馗以压邪魅”;嘉靖河南《通许县志》卷上《人物·风俗附》:“置桃符、钟馗于门”;万历浙江《新昌县志》卷四《风俗志·岁时》:“设钟馗、桃符于门。”后者则被称为“跳钟馗”,如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二该条说:“丐者衣怀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这些记载虽然未直接说是驱除虚耗,根据我们所引天启《平湖县志》和康熙《汾阳县志》记载来看,实际上是在除耗。


  (https://www.tywx.com/ty372526/6141322.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ty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