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逍遥江山 > 1838章:进亦忧,退亦忧

1838章:进亦忧,退亦忧


  郭琎看着他,脸上渐渐露出古怪的神气:“你就不怕老夫贼心不死,一计不成再生第二计?”

  “怕……当然怕了?“杨峥盯着郭琎道。

  “那你还留下老夫?”郭琎同样盯着他问。

  杨峥道:“很简单,我与大人没有深仇大恨,再者我已经告诉了大人,吏部尚书下官若不熬上个十几年,是坐不上这个位置的,一个人与大人既如仇恨,又没有威胁,大人又不傻,如何取舍还用得着我说么?“

  郭琎的目光微微眯着,却始终落在杨峥的脸上,看了许久许久,脸上终于慢慢露出了笑意,端起酒杯喝了一口道:“往日的事是老夫孟浪了,今日接着这杯酒一切都风吹云散了……?”

  杨峥端起酒杯道:“该当如此!”

  两只酒杯轻轻碰了一下,听得一声清脆,两人彼此看了一眼,一饮而尽,哈哈大笑起来。

  爽朗的笑声在李家府邸久久传荡。

  解开了疙瘩,气氛登时好了起来,郭琎看了杨峥一眼,道:“老夫活了大半辈子,竟还不如你豁达,这辈子算是白活了,今日我老夫也不说什么不疼不痒的话儿,日后杨大人若有什么需要的,只要言语一声,老夫绝不含糊!“

  杨峥道:“那下官就多谢了?“说完端起酒杯来碰了过去,听得当的一声清脆,两人各自一饮而尽。

  这一顿酒席吃了差不多一炷香的功夫,两人才各带醉意走了出来,门外的冷风一吹,顿时让两人打了一个哆嗦,郭琎双手拱手胸前,微笑地道:“今日之恩,老朽没齿难忘?他日杨大人有任何差遣,言语一声便是,老夫定会还这个人情?”

  杨峥摆了摆手道:“郭大人客气了,来日事来日说,咱们今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说完也不等郭琎搭话,便径自去了。

  此时夜色已浓,雪花飞舞,但京城毕竟是繁华之地,与这场大雪并无多大的影响,甚至因为这场大雪波及了北方,每年这个时候鞑子叩边的情况也没听闻,让北京这座繁华的城池多了几分安详。

  街道上人群涌动,显得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彼此起伏,因为家家户户点了灯笼,与这雪花之中,多了几分亲切之感,灯光下,那些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争论价格的,吆喝的,嬉笑的,甚至骂人的不一而足,这样的画面在往年的京城不多见,但这几年却是天天见,朱瞻基虽无其祖父的雄才伟略,但在爱惜百姓,休养生息上的确是做得很好,大明经过这五年的发展,可谓是呈现繁荣气象,就是这场大雪,也难以抵挡这股从骨子里透出的自信感。

  赋税的降低,少了各种盘剥,百姓的日子好了不少,似这样农闲的日子,即便是雪灾,也出来走一走,看一看,纵然不买,看看也好。

  人多,自然商家也多了,随着朝廷对商业的扶持,这些做生意也欢喜不易,银子比往年要多了许多,所以即便是这样的大雪,他们也不辞辛苦打开了店门营业,因为雪灾太大,许多南方的素菜,水果成了最紧俏的东西,商人天生对赚钱有着狗一样的嗅觉,这不早在大雪来临之前,他们以低价收购南方的蔬菜,水果、糕点,水酒、粮食,藏于地窖之中,如今趁着雪灾再拿出来,价格上稍微做出了提高,如此在这京城雪灾之地,竟可以看到苍耳子、莠子、稗草子、金荞麦、紫苏子等,白菜、萝卜、茄子、青瓜、冬瓜、天菁葵、葱、匏塔儿葱、茴茴葱、韭、蒜等。郁郁葱葱竟给这白茫茫一片的京城添上了几分绿色。有了南方的蔬菜,自少不了本地宝了,北京居民还习惯于腌菜,以供冬时食用。一般在霜降后,即行腌菜。诸如瓜茄、芹芥、萝卜、苤蓝、春不老、箭杆白和黄芽菜等,都可用来腌菜。今年的北京冬季亦有较为新鲜的蔬菜,但数量极少,价格昂贵。这些鲜菜或运自南方,或在北京当地暖房内培育。产于本地的黄瓜、韭黄,是在火炕地窖中长成的,价格自然不便宜。所谓“火迫而生”的黄瓜,冬日的价格可比人参。那股因腌制的香味,即便是这浓浓的冬意,仍旧藏不住,四处弥漫开来,让空气中多了几分春日的暖意。

  除此之外,京畿各乡的土产珍玩,也从四面八方汇集进城,此时被摆在了货摊上,被人叫卖。

  若是平日,这样的画面,杨大人即便是想看也因为公务繁忙,难以多做停顿,可今日下了公务,加上没轿子,反而有了几分闲情逸致,便一路走一路看,过了崇文门,不知不觉便到了棋盘街,这里本就繁华热闹的所在,此时虽在夜色,可仍旧百货云集”,由于”朝廷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一派热闹景象。这显然是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宫城和政府军、政机关,来往人多,商业自然繁荣。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互二里许。南北两廛,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罢”。在开市之日,”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是热闹异常。此时各色声音纷纷而起,在家中待了一整天的百姓,这会儿得了空闲,也出来透个气了,他们穿着鲜艳衣服,带着妻儿子女,边走边看,各种叫卖声,说笑声、嬉笑声,好一派田然雪中图,杨峥看着这洋溢大街小巷,处处显示着勃勃的生机的北京城,心儿早已飞去了江南,如此繁华之地,到底破败成了怎样的一副模样呢?“说着重重叹了声,转身加入了喧闹的城池之中。

  江苏太仓,古代为滨海村落,人烟稀少,户不满百。春秋时属吴地,秦属会稽郡,汉为吴郡娄县惠安乡。三国吴于此建仓屯粮,渐次发展。元代于刘家港开创漕粮海运后,遂日益繁盛,成为万家之邑。元末筑太仓城。吴元年建太仓卫,明初置镇海卫,屯兵驻防,才开始露出人们的视野之中。

  要说太仓真正的繁荣,名声响彻海内外,还是从永乐五年开始郑和下西洋开始,随着元朝漕运开通,刘家港发展成为“天下第一码头”。

  这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在疆域广大的元朝,为实现它南粮北运的经济需要,元朝政府在短短几十年间,重修大运河,新辟海运,不断扩大海外贸易,使刘家港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民间流传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当时就寓居于刘家港,并经常泛海经商。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命令在太仓南码头兴建运仓,建成仓房九百一十九间,贮存国家粮食。洪武二年到永乐十三年,经由刘家港的海运漕粮就达2800万石以上。明初,额定太仓卫漕船一百三十五艘,每艘船十一名士兵押运。军运漕粮时常常“趋驰十万兵”,声势壮大。《太仓府志》记载:“永乐贮米数百万石,浙江等处秋粮皆赴焉,故天下之仓,此为最盛。”

  明初的苏州府,负担了全国12%的税赋,而太仓又负担了苏州12%的税赋。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为郑和出使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资支持。这也是明成祖选上太仓的原因之一了,除此之外,造船业在太仓也尤为发达。太仓武陵街有两条巷子叫作“铁锚弄”,在明朝是苏州造船场的附属工场——铁工场,专门为船场生产铁锚。大船的铁锚重几百斤,甚至几千斤。

  郑和船队的粮船、战船多产自刘家港所在的苏州府船场。和南京宝船厂制造六七千吨的豪华船只不同,苏州府船场主要以建造战船出名,特别是二三百吨的中小型战舰,船头斗盖用坚硬的木头做护围,遇到盗贼就将石碇绞在船头,以便冲撞敌船。在一些快船上还配置砍刀、钩镰、标枪、弓弩、飞镖等冷兵器,还装备各种火器、如火枪、火球等。”

  精良的造船业,与之相配的是优秀的水手,无疑让太仓成为西洋之行的理想之地,从永乐五年到永乐十九年,郑和先后六次下西洋,使得太仓内停满了南京、太仓等地制造的各种海船,二百零八艘船自然排列成燕形,郑和长约四十四丈四尺,宽约十八丈的宝船居中,百余艘坐船紧紧围绕在其四周,在下西洋最鼎盛时期,生活在太仓的船员就有27800人。此外,还有几倍于船队的船夫,以及为举行盛大祭礼活动而忙碌的差役。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军运漕粮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跃的还属那些满怀淘金梦想的人士——做贸易的商贾、随郑和来华的藩王、使节和随员等,大大的充盈了太仓之地。

  ...


  (https://www.tywx.com/ty34002/5912116.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wx.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tywx.com